追思楷模,荡涤灵魂
传承奋斗精神,践行时代使命
多才多艺、踏实肯干,马海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,都干得风生水起,有声有色。在潭头群众眼中,马海明就是一个无所不通的“能人”。
丰富群众文化活动
栾川文艺界同仁合影(后排右三)
马海明参加工作前,就是村里的文艺骨干。“文革”中,他参加了生产队和大队的文艺宣传队、业余剧团,“大戏小戏都演过”,编写的剧本都被搬上舞台,有的还参加了县里的文艺汇演。
1975年潭头大队文艺宣传队员合影(中排左二)
栾川县青少年职代会潭头代表团合影(后排左四)
马海明在潭头镇成立了全县第一家乡镇电视台;利用政府旧会堂作影院,使山区群众每个大集可以看一场电影;动员企业赞助、群众出工修建一个大戏台;号召群众捐书,建起潭头乡唯一一个小图书室;他还和乡直部门合办农村物资交流大会,正月十五烟火晚会,民间故事、民间戏曲汇演等活动;组织篮球比赛,象棋大赛,甚至策划出少见的“划拳”比赛。一个临时工,硬是把偏远穷乡的群众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。
马海明与农民篮球运动员合影(马海明为后排右三)
马海明与潭头镇领导班子合影(第三排右一为马海明)
推动农村教育事业
抗战期间,河南大学曾在潭头办学5年,成立了栾川县第一所高中七七中学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地域偏远通信不畅,潭头镇与河南大学失去联系。马海明主抓教育工件期间,通过呼吁奔走,重新与河南大学建立联系,利用河南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潭头教育事业发展。
河南大学“七七中学”纪念碑揭牌仪式
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挂牌
潭头镇交通希望小学
青山不语矗丰碑,劲竹有声传精神。马海明的先进事迹不仅是一面镜子,更是一面旗帜,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。
相关热词搜索: